中国大学的问题

中国大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大学的教育不够贴近实际,而且效率低下。以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学校上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可谓丰富,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课程的内容脱离实际。比如,在没有遇到具体事例的情况下学习 2-3 树,让人感到缺乏动力(B 树则因为 NTFS 的缘故而让人感到有趣)。而比较接近实际的动态存储管理倒没有教。没有具体的事例,让人很难知道它的用处在那里,于是会在将来的时间里慢慢淡忘所学的内容。当需要的时候,却无法立即回想起来,到那时就不得不依靠书本了。所谓效率低下,就是指一门专业课教得不深入,但要学的门数却很多,导致学得杂而不精,使有突出才能的学生无法早日成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以及美国的教育模式。日本民族从历史上看,是中华诸多民族的一支。据说当年秦始皇听鬼谷子之言,让徐福去海外采集长生不老草药,徐福知道秦始皇的脾气,如果采不回草药,必遭杀身之祸,所以他思考之后,决定带五百童男童女以及粮食的种子一起走。他后来到了日本,在那里开始经营生活,再也没有回到中国来。而那五百童男童女,就成了当今日本人的祖先。日本民族在传统上是一个非常喜欢引进外来文化的民族。唐朝的时候,日本从中国引进了许多文化,而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也从美国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发展生产的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也从美国吸收了相当多的知识。但是,日本民族也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他们在遭受外来入侵的时候,有着非常严重的排外倾向。综合了多种不同性格的日本民族,他们的教育也很有特色。一个人从小学开始,学校就开始灌输传统的伦理道德知识,让学生们懂得怎样生活,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负责任,怎样保护环境,怎样热爱自然,怎样刻苦学习,怎样为家族以及民族争得荣誉。日本的传统教育使得孩子们非常顺从,很爱干净,并且不容易气馁。但是,这也是造成日本公司里面由于工作过度疲劳而引起员工死亡的事情比较多的原因。当然,人总有惰性,所以某些情况下面日本的孩子会对学校和家长对他们的过高要求感到反感,不过大多数孩子在一段时间以后又能恢复往日的信心。一位美国的教育家曾经说,她在日本看到的教育不是提倡个性化的,而是提倡大同的。日本的老师教学生画猫,老师先在黑板上面画一只猫,然后学生都跟着老师画一只同样的猫。这与西方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很不一样。造成的结果也很不一样,日本的孩子很团结,很有协作精神。不过,日本人长大以后也比较含蓄,有时候一些事情藏在心里,不让别人知道。

再来看看美国的教育模式:他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也就是,把一个个学生看作教育主体,目标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长。所以,美国的学生和家长不很看重成绩,因为成绩只是知识和能力的一方面表现,并没有决定一个人的能力究竟有多强。只要学生的成绩并不差,就可以了。这种教育的模式来源于西方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也导致了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怀有希望,而并无看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在这种重视个性的教育环境下面,学生的创造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很多近现代的发明,都来自西方国家。美国相对欧洲,对于传统的重视比较弱一些,所以使学生获得了更强的创新精神。而且,美国也很重视环境保护,也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那里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发展得比较均衡。这也是美国创造当今世界辉煌业绩的原因之一。

回头看看中国的教育。我在念小学的时候,感觉小学管理比较松垮,虽然有班主任,但是还是比较乱。而且,中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问题。这个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比较忽视道德而重视政治。小学的思想道德课本中,政治的内容多于道德的内容,而且就连老师也在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知识:人太老实要吃亏。这并不是对老师的批评,而是对现实的真实描写。我们当今的社会,有一些不良的风气,主要在于拜金主义、官僚主义、浮躁。拜金主义导致人民公仆(政府官员)与有钱的势力勾搭在一起,或者企盼自己有钱,从而导致受贿、贪污、玩忽职守之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官僚主义导致政府机构甚至学校管理机构腐化,有问题不上报、对下级的反映敷衍了事,这种作风当前很盛行。浮躁则是目前文艺界的通病,大胆地说,美国的流行歌坛也相当浮躁,英国也有此趋势,具体的例子还是不要举了,实在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不过我相信是暂时的。中国国内艺术界也有相当严重的浮躁,就可能不是暂时的了,主要在于歌坛,严肃音乐除外,美术和书法没有这种问题。中国的传统歌坛和流行歌坛的浮躁之风可以引起全中国的森林大火。电视台和某些报刊也有相当的浮躁风气。这样,中国的垃圾节目生产率比以前提高了两三倍,让你在 30 多个频道中找不到好的。报纸也是如此。说完了社会的不良风气,继续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小学思想道德的教育存在一个隐藏比较深的问题:我们从小孩子开始,大人对我们的教育就暗示我们:要做好小孩。也就是说,大人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小孩有好有坏,开始让我们互相竞争,竞争中的失败者就被看不起。到了小学里,开始上思想道德课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就是只有少数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好小孩)才有好的品德。正因为这些人被认为是少数,所以大部分人不看重思想品德。而且,在大人灌输的思想中,老实、文静的小孩才算好孩子,这更成了不看重思想品德的理由。这是小学的情形。这样,在一代人中就埋下了祸根。中国的孩子不仅仅不看重道德品质,而且还不团结。这种不团结的现象在竞争激烈的大学中尤其明显。在这一点上,日本的教育成果就很不相同。关键原因是道德品质本就是应该广泛培养的,而绝不是用来攀比的。攀比本身就是缺乏道德的表现,而帮助弱者则是有道德的表现。

再来看中国的中学教育。中国的中学教育中,语文的教育是重头戏。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化,还为了向学生灌输政治思想。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稍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便不被接受。虽然有些教师会接受这种观点,但是他们迫于上级的压力,还是不能公开表示认同。所以,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作文总不出两种类型:固定内容的(学生没有什么考虑余地的)以及政治导向性的。我认为,作文是反映一个人的个人思想的,完全应该可以放开题目范围,不必那么死板。一些教育专家也是这样认为的。中学教育的其他科目到没有什么不好,除了体育课太少以外。美国学生很突出的一个优点就是他们的身体素质好。当然,没有必要强迫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好,体育锻炼应该注重个性),但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来体育锻炼。眼看中国中学生的平均身体素质不怎么样,一星期的体育课才 4 节,更考虑到学生放学之后的体育活动场所并不充裕,而且学生还有不少的回家作业,所以应该增加体育课的课时。还要说说有关严肃学风的事情。科学、严谨的学风,不是随便说说、喊喊口号就可以形成的。它是学生和老师心里一种共同的认同,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作为老师,首先应该知识渊博,做到凡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回答,而且做学问自己要严谨。这样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心中认同这样一种高尚的品德(治学作风)。其次,老师应该与学生多讨论问题,并且要顾及每一个学生,至少要在心理上顾及,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到老师的存在,同时也要给学生留下一个谦和的感觉。再次,老师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科学(科学不是自然,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获得的经验性的结果,当然数学应该是一种大部分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科学,除了公理以及推理法则以外,它不依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过,正因为如此,所以包括数学的所有自然科学都有经验成分,而经验是不可靠的,所以科学也是不可靠的,因此要认识到科学模拟自然的真实成都是受限制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科学研究会使科学逐步接近自然,这一点学物理的人应该感受深刻)。

讲完了中学,最后来说我要着重讲的大学:中国大学的教育观和学生的科学观很有问题!引用我们曾经的班主任杨金生老师的话:“你们将来毕业出去就会知道,你们现在学的东西很多都是没有用的,而有用的东西很多无法在学校里面学到,你们应该自己先学起来。”我认为他的话说得很对。我们并不应该把大学变成培训机构,但却应该教一些和实际相结合的东西。比如说,教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应该给同学看看路由器是什么样一个东西,这样才能学得更好。中国大学的教育普遍呈现出教的东西没有用,有用的东西没有教的现象。当然,交大的微机原理课的实验课真的不错,这很值得称赞。再来谈谈学生的科学观,也就是学生对于科学所持的态度。目前较为乐观的是,在学生中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问题在于很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是中学和大学都应该负责的。其实,无论数学、物理还是其他自然科学,他们的根基都在于公理、推理法则和定律。公理一般是明了的,但是在数学上,一些公理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比如选择公理),所以写下一个公理的时候,要非常谨慎。推理法则一般是公认的,没有问题。而定律这个东西(数学中没有定律,定律存在于物理以及其他学科中),是通过多次重复的实验来验证的,但是从道理上说,它是不安全的。它既不是人人永远都认为是正确的,也不一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成立,所以它是最可能改变的。从而,除了数学以外的其他自然科学,并不是生来就是对的。这是很重要的科学观。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观点,物理实验对他来说就是没有用的。而数学也有一个不完备的问题: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指出在数论中只有有限条公理的理论一定是不完备的,也就是存在一个命题,无法被证明是正确或是错误的(我有一个怀疑,就是歌德巴赫的第二个猜想是无法被验证其正确性的,否则,为什么经过那么多年,那么多人的苦苦奋斗,还是没有被证明呢?当然只是一个怀疑)。

总之,我希望中国大学的课程更加实用一些,同时要有一些个性化的培养,不要大家都学同一样东西,也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团结,让学生更富有创造性。最后让我用《老子》中的两句话来表达我的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